明代甲胄:棉甲及其他

明末时期,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,不论是甲片外置的传统铁甲还是甲片内置的布面甲,都在火器的威力之下变得不堪一击,在这种情况下,一种新的甲胄应运而生,这就是棉甲。

棉甲是一种内衬棉花,外覆布面,厚达10层,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制成的甲胄。它和以钢铁制成的甲胄不太一样,并不靠甲胄的硬度来达到防御效果,而是依靠甲胄的韧性。

明朝人朱国桢在《涌幢小品》中记载了棉甲的制作方法,“棉甲以棉花七斤,用布缝如夹袄,两臂过,用脚踹实,以不胖胀为度,晒干收用,见雨不重、霉鬒(zhěn)不烂,鸟铳(chòng)不能大伤”。由此可见,没有内衬铁片的棉甲也能减少火铳的杀伤力。

图:《出警入跸图》中身穿棉甲的仪卫

在后来的发展中,棉甲逐渐分成两种,一种是明甲,即直接将铁片或铁丝网缝在内衬的棉袄上;另外一种是暗甲,即在棉衣内侧用铜铆钉固定铁片或铁丝网,而更为高级的还要加上皮革等防御材料。

如此一来,棉甲就成为了一套复合型盔甲,既有棉布皮革来缓冲火枪弹丸的冲击,又有金属来抵挡刀砍剑戳。

洪武初年,明朝定旗手、卫军、力士都穿战袄。骑士多穿对襟战袄,以便乘马。

这种战袄“长齐膝,窄袖,内实以棉花”,为有绊羁的一种服式,也为御寒之军装。它有红、紫、青、黄色四种服色,且内外不同色,作为军士不同兵种(职能)的区别。战袄下穿“祖扒裤”,即有襻(pàn)的裤。

纸甲即纸制甲胄,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简易的护身甲,以硬布裱骨,再用纸筋搪塞而成,主要用于中国南方步兵,因体轻,故战船水兵多用之。

明代朱国桢在《涌幢小品》中也记载了纸甲的制作方法:“纸甲,用无性极柔之纸,加工捶软,迭厚三寸,方寸四钉,如遇水雨浸湿,铳箭难透。”

藤甲最初出现于我们西南地区,是一种用藤条编织而成的铠甲。藤条经过油浸等特殊处理后,具有不怕水、透气性强等特点,和金属铠甲相比,重量也更轻。藤甲以防护头部和上身为主,多和盾并用。

明代很重视军事检阅和礼仪仪式,故设有专门的礼仪铠甲。礼仪铠甲色彩鲜艳,形式多样,可在军队检阅时,增强美观。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